第三天一早,到拉帝優(Latiyiwl)家中參加階層活動,實際上也是聆聽訓勉與與舞蹈。下午除了國建參訪,並參與敬老尊賢儀式(Palimo)及豐年祭的閉幕儀式。
敬老尊賢儀式最重要的是接受老人的再教育,整個豐年祭包含了:慎終追遠、教育、豐收、歡樂、感恩等五大意義,頭目頭上戴了一頂用10隻老鷹羽毛製成的大帽子,氣勢非常威嚴地看著我們訓話,當然頭目艱澀的用語很多年輕的阿美族人也不懂了,整個豐年祭過程,除了這五大意意外,最重點該是傳承吧!
傳承在我們這塊土地有多重要呢!除了教會帶來的信仰、日人帶來的勞動管理、漢人帶來的官方樣版文化,隨著交通文化視野打開後,閩南人、客家人、其他的族群相互交流融入,部落該堅持什麼?文化該傳承什麼?什麼是該簡化的?什麼是該融入的?下午與柑仔店的老先生聊天中,可以發現他們帶點想開放卻又躊躇怯步的心態。開放多一點,吸引多一點觀光客,是不是部落的文化會流失更快呢?部落的年輕人認同感、參與感不如從前了,長老們也不可能拿著鞭子鞭策所有人都回來,很多30歲上下的年輕人很少看見回來參加,我們反而像是這個階層的年輕人,如果讓我們多認同他們的文化,假借他人之手去做文字保存,這是一種文化的延續,但是部落年輕人的參與與學習才是真正傳承的意義。
觀光帶來收入,但部落的賣點是什麼?不可能是每年唯一一次的豐年祭。對外來的朋友想行銷什麼?熱鬧非凡的舞蹈嘉年華會?也不是,如果是的話,就不會希望我們不帶數位單眼相機進去了。在推動文化觀光同時,為部落保留屬於他們價值與定位,這是太巴塱部落正在茁壯發芽的新思潮。人文、自然的珍貴資產如何從長老們口耳相傳智慧中保存,這是最大一個課題與難題,在行政資源干預、官方經費補助甚至是拉進商業化的經營模式以外,進行有必要的切割獨立,保留屬於自己文化原先尊嚴的部分,希望下一次參加相關的豐年祭活動或是未來的太巴塱之旅,能更多認識耆老們的智慧,這是更想進一步接觸的珍貴文化。
在華麗的阿美服飾背後,搖擺不僅僅是美麗的舞穗,而是我帶點失落的心。
在網路上尋找太巴塱部落的文化,列出一些有興趣的人可以點進去看看:
http://www.weshin.idv.tw/tbl/f1.htm
http://blog.yam.com/munch/article/17113273
http://blog.roodo.com/wn2008/archives/6517513.html
http://www.erenlai.com/index.php?aid=2070&lan=1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kevinliu12/12072897
PS.另外查到去年似乎發表了太巴塱部落志,這件消息倒是沒人跟我們提過。太巴塱部落志/編著者:石忠山 /出版機關:花蓮縣文化局 /出版年月:民國97年03月 /價格:600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