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覺得童年的趣事超多,小時候最期待的不是過年,過年挺多排第二,最期待的竟然是廟會!廟會幾乎是童年的代名詞,一個廟會的時間幾乎長達一個月時間,台灣正在經濟起飛的年代,辦廟會活動也象徵著豐衣足食的生活,在農曆六月十九日(菩薩得道紀念日)那一個月裡,全村總動員不分男女老幼大夥都是在忙進忙出,小朋友呢,像我就是最樂了,老媽不太會管人,我也可以像個野ㄚ頭似的到處跑來跑去。

廟會前要準備的東西可多著呢,聯絡各式陣頭(八家將、舞龍舞獅團、吹鼓團等等),準備各式進香禮儀,其實這麼多繁雜的事情都仰賴廟裡的爐主跟幹事們一起發落,也同時號召村子的大人一起參與抬轎跟大小雜事。抬轎是件大事,還特地外聘專家幫忙指導,如何走步、如何進香,如何配合乩童與其他陣頭一起上陣,這些都是學問呢。猶記得第一次進香地點為三峽清水祖師廟,進香前還有繞境活動,繞境時幾乎大家都動員出來幫忙隨香,跟在神轎後面繞境祈求平安。繞境完前後就是進香了,整個村子的人都為之沸騰,家家戶戶幾乎是唱空城吧,準備了十幾輛遊覽車浩浩蕩蕩北上,加上請來的陣頭,在高速公路上像條蜿蜒的紅龍。

怎會說最期待廟會呢?因為廟會的盛大舉行,總會吸引大批小販擺攤,可以想到的大小攤販都會出現唷,擺滿廟旁兩邊道路,這時候就是小朋友買玩具、吃吃喝喝最快樂時光了!加上外出的親戚朋友都會回來慶祝,感謝神明的庇佑,有點類似過年那種團圓的感覺,小朋友們聚在一起就是打打鬧鬧,不然就是比誰的武器好,誰又長高了。通常廟會的下午會有布袋戲或歌仔戲輕裝上戲,晚上就會相當熱鬧,會有摸彩活動,後來因脫衣秀、鋼管舞興起,歌仔戲或布袋戲演出一半還會穿插清涼歌舞表演。而家裡呢,則是盛大流水席的舉行,流水席,顧名思義,就是『辦桌』(台語),一桌請10個人吃飯,菜色絕對豐富,也絕對會讓你吃到撐,流水席跟台灣經濟有密不可分關係,一戶人家大型的可擺出上百桌的規模,我呢除了可以到處亂串門子吃吃喝喝外,還可以在廟裡看布袋戲或歌仔戲。布袋戲或歌仔戲通常會連演三天至五天不等,跟連續劇一樣,在精彩處就會告訴你下回見分曉,老是要釣觀眾胃口,戲演完了,接下就會播映電影至農曆六月底,整個廟會才算結束,想來好玩,老媽在我考上大學那一年,也添香油錢放映了一部電影。

廟會活動至少熱鬧了好些年,後來因費時、費力、費錢等種種因素而漸漸式微了,宗教信仰凝聚的不只是對神明的虔誠心意,也包括一家大小對於『家族』共聚的心,廟宇仍在,香仍日日上香,村裡的長輩漸漸老了,往昔的熱鬧僅能從照片中追尋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oalawater 的頭像
    koalawater

    乘著光影去旅行

    koalawa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